本公众号为一线语文教师个人原创公众号,所有文章均为个人独立撰写,欢迎点击上方的“水寒说语文”关注。
2025年第三十一期(总第904期)
王小波有一篇非常有名的杂文《一只特立独行的猪》,文章末尾这样写道:
我已经四十岁了,除了这只猪,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。相反,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,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。因为这个原故,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。
如果以王小波的生年(1952年)推算,这篇文章写于1992年,距今已经三十多年了。如果以《一只特立独行的猪》杂文集首次出版年份(2006年)计算,这篇文章距今也有近二十年了。而如果以《一只特立独行的猪》记录的年代是王小波插队期间来看,距今至少有半个世纪以上了。
不管是二十年、三十年,还是五十年,情况有变化吗?随着规模化养殖的普及,特立独行的猪无疑越来越罕见了。但“敢于无视对生活的设置” 或 “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”,却肉眼可见地越来越多了。
我不说整个社会,单说语文老师,单说语文教学,不再是我记忆中的学生时代或者刚上班的那几年,大多数语文老师都有活泼泼的个性,而如今却越来越千人一面了。何以如此呢?
不说整个社会,单看语文老师和语文教学,已不再是我记忆中学生时代或刚上班那几年的模样—— 那时大多数语文老师都有活泼泼的个性,而如今却越来越千人一面了。何以至此?
通过我的观察与思考,究其原因,大致有以下三点。
第一、学校规模越来越大
原来一所学校,一个年级有三五个班,有七八个班的已经是大规模了,但如今,一所学校动辄一个年级十几二十几甚至几十个班。
原来几个班的时候,语文老师的数量也少,更容易协调,有更为充分的备课讨论的时间和空间。规模过大之后,又要求授课进度步调一致,没有几个老师能承受“脱离群众”的压力,所以只能亦步亦趋,这自然会在很大程度上消灭个性。
第二、考试越来越频繁
以往,一个学期最正式的考试也就是期中期末两次而已,考试间隔很长,老师可以更为从容地安排教学,把自己的某些想法不紧不慢地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去。但现在则不同了,开学有摸底考,每月有月考,甚至每周还有周考,不但考,而且还常常要统一阅卷,要排出名次,分出三六九等。
这样一来,语文老师独立自主安排教学的空间就又被压缩了,因为每次考试,尤其是阶段性考试,都要有明确的范围,而这个范围内的内容讲还是没讲,又和学生分数高低紧密相关。于是,常常是不得不火燎屁股一样,跟头把式地追赶整体的教学进度,还奢谈什么个性呢。
第三、微信群消息泛滥
从前,学生在学校学了什么,学到哪里了,甚至什么时候考试,家长都不大清楚。现在则不同,有了微信群,学校和家庭围绕着学生的学习被深度绑定了。学校中的具体安排要随时通报给家长,有一些家长更进一步,甚至某一科讲到哪里了,讲了什么,比学生都清楚。
有个别家长会追问,这篇课文人家别的老师讲了,老师你为什么没讲呢?虽然他们可能只是发声的极少数,并不能代表沉默的大多数,但这极少数所产生的威力不可小视,相当一部分老师会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老老实实地别人讲什么,我也就跟着讲什么。免了很多麻烦的同时,个性也就自然日渐被消磨了。
可能有人会说,以上三点原因,会影响到每个学科的老师,又不只是语文学科,为什么非要单独拉出来谈语文老师受到的影响呢?因为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,语文教学最需要个性,因此受到的影响也最大。关于这个问题,我会在接下来的文章“语文老师所处的位置为什么会越来越尴尬”中详细讨论。
无个性的语文老师,在教育的流水线上“打螺丝”,生产出一个又一个“标准件”。有个性的呢?为自己砌筑了一堵又一堵的南墙,把自己碰得头破血流。
怎么办?很遗憾,作为提出这个问题的人,我没有答案,或者说我能给我自己一个答案,但是没办法给别人一个标准答案。
我的视频号,持续更新中,欢迎关注。《古文观止》的公益课已经讲到第四十讲,每一讲都有直播回放,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了公众号、视频号,来听一听。
欢迎关注我的新书《用减法教语文》,书中有很多能够反映我的教育思想的鲜活课例。具体内容可以点击下面的文章链接:
之前还写过另外一本书:《减法教育》,具体可以参见下面的文章链接:
图片来自网络,如涉版权,请联系删除
欢迎分享,若公众号转载,请联系授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