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母最该学的,是放手而不是加课|奥数|初中|课业|小学阶段|班主任踢出群

小学生最快乐,家长最疯狂——这一幕,放在中国教育的现场,简直像极了一场“反人类设计”的社会实验。

想当年,我还在小学二年级坐在教室里画乌龟,数学老师讲的是“凑整减法”,我琢磨的是午饭吃鸡腿还是鸡翅,结果我妈在外头怒砸钱包,让我坐进一个“逻辑训练营”,整整三个月,学会了如何把两个苹果和三个苹果扔进集合图里,还得再判断出谁偷吃了中间那个。

小学越是轻松,家长越是紧张;老师说“孩子慢慢来”,家长说“你给我现在就赢”。

很多人觉得这是教育焦虑的体现,其实它更像一场“焦虑保卫战”——家长想赢在起跑线,可谁都不知道终点在哪。

一、家长不卷不安心

没人会在暴雨天拼命浇水,但小学就是那个“阳光明媚的早春”,看起来课业轻松、时间充足、孩子状态最灵动。

对家长来说,这就是天赐良机:别的季节都种不下,这时候不种,更待何时?

于是,小学这块“低强度”的学区土地,被培训班包圆,变成了“教育地产界”的顶流。

我家邻居小胖,八岁那年每天排的日程比我成年后上班还密。早上七点起床,写完寒假作业后冲进英语班,背完单词再赶奥数,再上“情绪管理与演讲表达课”。到晚上十点,他终于从书堆里爬出来,幽幽地说:“妈,我今天是不是又浪费了一分钟?”

他妈听完当场泪崩,说孩子你可长点心,隔壁家琪琪已经能用Python写爬虫了!

小胖一脸懵圈:“我连虫子都怕你让我爬虫?”

第二天,他果断带病请假,说:“我不是不想学,是我的焦虑还没上线。”

我有个小学同学,爸妈是典型的“鸡娃玩家”。

一到放假,就像按下了“赛博家长”开关。她去参加“创意写作夏令营”,主打一个词汇输出密度比写作文还高。

别的孩子在玩泥巴,她在想“泥巴是否具象化了对抗型教育资源的稀缺性”。

有天她发烧39度不想上课,家长拍了拍她脑门,说:“你现在烧的不是体温,是认知短板。”

结果她靠着退烧贴去了“脑科学与记忆力训练营”,回来一脸委屈:

“我刚想忘记,就被培训班提醒不能忘。”

二、培训成瘾的错觉

培训的陷阱,最毒的地方在于“看得见的进步”。

小学生刚接触知识面广、容量小,只要多学一点点,就能在考试里“吊打同龄人”。于是,一帮孩子在校内学一位数加减,在校外卷“哥德巴赫猜想”,考试卷子一发,家长们集体高潮:原来我生了个爱因斯坦。其实你只是花钱买了个“提前剧透”。

曾经认识个家长,给他女儿报了个“奥数精英拔高班”,五年级的内容从鸡兔同笼一路卷到“数列极限”,孩子参加完比赛得了一等奖。家长逢人就说:“我们家这孩子太有数学天赋了,老师都说像小高斯。”后来初中开学月考,她考了个倒数。

家长当场怀疑人生:“我家孩子数学不是天赋型吗?”老师说:“你给她吃的是兴奋剂,现在脱敏了。”孩子补一句:“我也觉得小时候那个我,是我演的。”

另一个朋友家孩子学了两年英语外教口语,口音听起来比她妈还像美国本地人。家长骄傲到飞起,把全家微信群头像都换成了孩子的英文学霸照。

小学毕业后,她进了重点初中,英语老师上来第一节课教音标,那孩子坐在角落咬着笔杆,冷冷开口:“So...你是想让我重修口音?”

从此之后,她开始一门心思抵触英语培训,说:“不如我去学法语吧,重新做人。”

三、“自主觉醒”后,培训成了负担

一旦到了初中,人的脑子就开始有了点自己的想法。不少孩子对培训从“被动接受”走向“抗拒到底”,而那些小时候培训成瘾的,反而出现“厌学反噬”:你逼他学,他偏不学,你说不学他会落后,他说我就躺平看谁先崩。

于是培训班从“刚需品”变成“精神刑具”,谁还敢继续投钱进去?

我一个表弟,从小学到初中没断过培训,英语、编程、奥数、书法、国画,一口气学了七样。到了初一,他突然宣布罢课:“我现在的时间是我自己买回来的。”我姨妈怒火中烧:“你翅膀硬了?!”他淡淡地回:“不是,我的自尊心软了。”

结果家长偷偷报了一个“软实力提升班”,他知道后干脆把课本封面贴上《中年危机自救指南》,边刷抖音边练字,一边写“忍”字一边骂:“我就看你能忍多久。”

另一个女孩,小学阶段是培训界的“劳模代表”,每周上6个班,手里握着各类证书像开图书馆。

初中后,她突然不愿意去了,理由特别浪漫:“我想把脑袋留给风。”她爸气得一口老血,“我辛辛苦苦栽培你十年,你就给我吹风?”女孩很有道理:“你那是栽秧,我想长成野草。”

从那以后,她开始写诗、画画、拍短片,成绩掉得飞快,整个人却活得越来越像自己。

那么,既然小学不是压力山大的阶段,为什么培训这么火?

说到底,培训本身不是洪水猛兽,是焦虑的出口。当校内减负、考核变软,家长就更容易滑向“我要亲自上”的陷阱。但如果家长不清楚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,只会反复制造“优等生幻觉”,那么即使孩子一路培训到博士,也可能没有真正拥有一个自由而完整的童年。

应对的方法不是“一刀切地停掉培训”,而是学会“刹车”——让家长学会停下判断输赢的眼光,改用“陪伴、观察、共建”的姿态参与孩子成长。

培训可以有,但不能“成瘾”;成长可以快,但也必须“自由生长”。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“种子”,有些春天就会发芽,有些秋天才会绽放。

你不是园丁,不必控制花期;你只是父母,陪它一起等风来。

声明:个人原创,仅供参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