跨越中英的教育融合:以创新模式激发学生自驱力|教学|名校|学校|墨尔文|国际教育|立德树人根本任务

10622公里的距离,连接着英国伍斯特郡墨尔文镇的百年学府与成都新津墨文学校(以下简称"成都墨尔文")。2015年成都墨尔文始创于成都金牛区,2020年正式搬迁至成都新津区,从2015年至2025年,是成都墨尔文从时间到空间上的变迁。

正如墨尔文学校(亚太区)董事长兼行政总裁苏婕所言:"这不仅是校区空间的迁移,更是教育生态的再次升级。"

墨尔文学校(亚太区)董事长兼行政总裁苏婕

十年前,在成都国际化教育多样化发展趋势下,成都墨尔文建校首年仅招收16名学生。如今,这所老牌国际化学校已发展成为拥有500多名学生、覆盖全学段的国际化双语学校,实现了学生规模的阶段式跨越。

采访当日,恰逢墨尔文全球领导力峰会首次在成都举办。据悉,这是墨尔文教育首次在英国以外的国家举办该峰会,并吸引来自墨尔文全球9所学校的校长参会,包括英国、东京、中国香港、埃及和中国青岛的校区代表。

成都墨尔文建校10周年庆典

墨尔文全球领导力峰会

苏婕认为,从国际化教育的核心——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教育网络来看,成都墨尔文在西南地区独树一帜。她解释道,其一,在学生培养层面,成都校区已实现与中国香港、东京校区的转读规划,为学生国际化素养发展搭建平台;其二,教师资源能否在全球校区间流动?例如,国际教师在选择入职中国香港校区时,也会考虑未来有机会前往成都校区执教,这种机制对优质国际教师极具吸引力。

基于这些优势,建校以来,成都墨尔文凭借多项创新举措突破传统模式,屡获殊荣。苏婕在庆典致辞中表示:“学校以全人教育为核心,注重学生卓越的学术发展与个性化兴趣培养相结合。随着世界多元化发展,我们致力于培养‘多边形’杰出人才——他们既扎根中国文化,又能以开放胸怀立足世界。”

在学术领域,成都墨尔文在经济学、数学、科学等学科多次斩获全球及国家级奖项;艺术与体育方面,也屡获省市级荣誉。数据显示,国际课程中心八届毕业生中,超七成学生成功入读QS世界大学排名前50强院校。

英国墨尔文学院国际海外总监艾伦·沃克评价:“对于中国学生而言,这是极为亮眼的成绩。一所优秀的学校,不仅关注考试成绩与大学录取,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的品格,培养他们在全球社会中获取成功所需的软技能。正如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马丁·路德·金所言,‘智慧加品格’才是真正教育的目标。”

英国墨尔文学院国际海外总监艾伦·沃克

成都墨尔文建校10周年庆典

10年前,苏婕及其他校董成员均拥有哈佛大学、哥伦比亚大学、纽约大学等海外教育经历。彼时成都的国际化教育主要存在两种模式:一是体制内学生在高中阶段通过中介强化语言后出国留学;二是入读公办学校的国际部。他们观察到,当时中国留学生群体普遍面临海外生活与学习适应困境,包括语言沟通障碍、课堂及文化融入困难,甚至出现大学学业中断等问题。

墨尔文校董会

成都墨尔文管理团队

面对这一当时备受关注的课题,其深入剖析原因不难发现,尽管托福、雅思、SAT等培训曾是中国学生走向国际的重要途径,但许多学生到国外后,书面考试的高分往往并不能真正转化为实际学习能力与素养。

毕业于哈佛大学的苏婕指出,国际教育的核心目标,不仅是帮助学生顺利出国并维持学业水平,更在于培养他们的跨文化、跨地域交流能力,以及在海外孤独求学过程中坚守自我的精神内核。“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出国的‘形式’流程。”

成都墨尔文全球各校区教育资源共享

(上图:东京墨尔文学校 下图:成都墨尔文学子前往中国香港墨尔文学校参与交流项目)

为解决中国学生深度融入全球多元文化、接受真正国际化教育的问题,2015年,苏婕来到成都,决心在成都创办一所原汁原味的墨尔文学校。她希望这种教育模式既能保留中华传统文化根基,又能与海外教育体系无缝衔接,确保学生无论未来选择海外发展还是回国建设,都能凭借所学灵活适应不同的环境。

彼时,苏婕还观察到,中国家庭对国际教育的需求已发生根本性转变——不再局限于学历提升,而是更加关注孩子精神层面的人格独立与多元视角塑造。

基于这一洞察,多年来,成都墨尔文秉承“以学生为中心”的教育理念,由高品质学术团队创建了一套创新融合课程:以中国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,融入开放、前沿的国际化权威课程,并在国际课程体系中主要实施IGCSE、A-level课程。

同时,学校构建学术教育与全人教育融合的模式,开设探索世界课程、CCA课程、全球视野课程、EPQ(延展拓展课程)、Gifted and Talented(培优课程)等,形成涵盖学术、体育、音乐、艺术等领域的多元课程框架。尤其在中学高段教学中,学校依托高比例世界名校背景的外教团队,推行以自主学习为导向的教学模式,注重引导学生自主研究,将兴趣培养贯穿教学全程,助力学生建立对学科的深层热爱。

成都墨尔文学子

以数学学科为例,学校在严格遵循国内基础课程的前提下,深度融合中国香港、新加坡和英国的学术内容与评估模式,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竞赛机会与展示平台,实现知识基础与创新能力的有机结合。据悉,中学部的数学和科学学科已实现课堂教学全英文或双语模式,评估和作业则全部采用英文形式。

此外,学校还系统地推进项目式学习,针对不同年级设置研究性学习项目,构建起覆盖全学段的特色教育补充体系。

在独特教育理念滋养下,成都墨尔文为学生搭建自由探索平台。以该校往届毕业生杨雨乐为例,这位曾在成都某区域数学圈天赋异禀的学子,因偏科在初三毕业后选择入读成都墨尔文,三年后被帝国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专业录取,目前正攻读本硕连读学位。

成都墨尔文学校新津校区

成都墨尔文校园

回顾选校经历,杨雨乐坦言,起初被校园环境吸引,后折服于其英式学术管理与课程体系。他回忆起一段特别的经历:第一次到访成都墨尔文时,就遇到了时任校长。校长幽默又严谨地对他说:“如果你不够优秀,就意味着没有入校的机会。”这番话让他印象深刻。

入学后,杨雨乐摆脱了以往被动学习的模式。成都墨尔文充分信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,并给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空间。而同学的进取态度和老师“学习不止于高分”的教导,重塑了他的学习认知。

“学校管理张弛有度,既有原则底线,又充满人文关怀,自习时间允许适当休息,但严禁懈怠。”杨雨乐说,即便拿到理想大学的录取通知,也要按时上下课。他说,这种管理方式打破了很多人对国际学校学生“只知玩乐”的偏见。

杨雨乐直言,学校的课程与教学模式,培养了他独立思考和自主管理的能力。

他总结道:“国际教育不仅让我学会以松弛的心态面对挑战,更让我懂得‘终身学习’的重要性,并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。”

成都墨尔文毕业生杨雨乐

杨雨乐担任“AI与教育”论坛主持人(左一)

在校庆当天,杨雨乐担任“AI与教育”论坛主持人,与英国墨尔文学院校长、科技专家、墨尔文国际教育副总监、小学部校长及在读学生代表,同台共同探讨AI在教育领域的影响。他说,想通过最好的表现回报母校,因为他爱这所学校。

作为“60后”且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亲历者,Nina的妈妈对传统教育有着深刻而复杂的认知。在自身及同龄人通过教育实现人生转折的经历中,她开始反思:除了起早贪黑背书刷题,是否存在 “另一种教育” 的可能?2015年,女儿Nina读初三时,这份思考促使她将目光投向国际化教育。

Nina妈妈考察了成都本地及深圳等地的9所国际化学校,最终选定了成都墨尔文。

Nina毕业后回到成都墨尔文做分享

入学后,Nina妈妈发现,Nina展现出了在以往成长经历中少见的自信。她说,学校每月的成绩单涵盖了从学术、课堂参与等9个维度的评价,而老师的认可极大提升了Nina的自信,成绩也逐步提高。

在Nina妈妈看来,成都墨尔文的全人教育融入教学考核让孩子有了正向发展。她说,当所有老师给予Nina“努力程度”最高评价时,这份认可激发了孩子的内在动力。此后,Nina主动加入学生会、申报爱丁堡公爵奖。如今,Nina已完成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本硕连读并留美就业。

同样作为老墨尔文人的Owen Zhao,在校长幽默督促的氛围中完成了6年的学业。他在校展现出卓越的综合素质,尤其在骑行、登山等领域表现突出,最终凭借综合能力入读多伦多大学。

成都墨尔文毕业生Owen Zhao(左一)

“虽没完全参透墨尔文教育成功的奥秘,但孩子的改变让我由衷认可这种教育模式。” Nina妈妈感慨道。

2018年,11岁的重庆学生Tommy开启了跨城求学之旅。选择墨尔文是因为,爸爸不希望他小学六年的时光消耗在刷题中。考察多所学校后,通过实地探访后Tommy提前插班入学成都墨尔文。

Tommy爸爸说,促成这一决定的因素主要有三:墨尔文当年有着150多年的历史底蕴与教育积淀;学校倡导的“冒险”“好奇”“抗挫”等11项精神理念,契合创造力培养需求;外籍教师占比超50%。

正就读于成都墨尔文的Tommy

7年过去,即便成都新增多所国际化学校,Tommy仍选择留在这里。他说:“喜欢这里的人。”在校期间,Tommy明确了生物学科的学术方向,立志考取美国医学博士;此外,Tommy在体育领域成绩也非常不错,他曾在国际联赛中打入决胜球夺冠,还考取加拿大CSIA一级国际双板教练资格。目前,他已收获包括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生物专业在内的10封大学录取通知书。

父亲特别提到,Tommy 8年级参与的IT课程交叉学习项目,给予他自主选择文理科的空间,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。

Dorothy在入读成都墨尔文前就擅长写歌、绘画与歌唱,但因理科成绩不佳而抵触物理学科,性格也愈发内向。

Dorothy(二排右一)

转学至成都墨尔文后,她的状态焕然一新。学校开放的教育体系为其艺术天赋提供了广阔空间。美术课上,老师仅给出宽泛主题,学生可自由选择创作材料、自主规划项目。这种自由探索的氛围,不仅激发了她的创造力,还锻炼了沟通协作能力。

Dorothy妈妈回忆,入学前学校通过语言、逻辑等四项能力测试评估潜力,但不向家长和老师透露具体标准。校方解释,提前标注优势可能限制学生多元发展。

Dorothy妈妈说,学校的“House学院制度”则打破年级界限,为孩子创造跨龄社交环境。与低年级学生相处时,Dorothy学会了关怀引导;与高年级学生交流时,她则汲取经验、培养自己的领导力,人际交往能力显著提升。

成都墨尔文的师资力量是推动Dorothy蜕变的关键。毕业于牛津、剑桥等名校的教师,不仅传授他们知识,更以身作则传递终身学习理念。比如,生物老师通过网课学习跨学科课程并考取证书的行为,激励Dorothy拓展艺术边界,她还在老师鼓励下选修了美国加州伯克利音乐学院的写歌网课。

曾经让Dorothy头疼的物理学科,也因一位耐心智慧的老师发生转变。老师通过多样化的鼓励方式,帮助她克服学习阴影,重新建立兴趣,甚至影响她决定大学攻读物理专业并计划深造博士学位。从 “物理学困生”到“立志科研的物理博士”,Dorothy的经历印证了包容教育的力量。

事实上,Dorothy只是成都墨尔文众多学子的缩影。建校十年来,成都墨尔文坚守创办初衷,填补了西南地区国际化教育空白。学校以93%的教师稳定率,构建起了优质教育生态,培养出的是兼具国际视野与双语能力的人才。苏婕强调,国际教育的核心在于学习优质经验,衡量学校实力应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,而非仅聚焦少数尖子生。

成都墨尔文学生正在进行科学教学

“在全球化背景下,留学是成长的新起点,而成都墨尔文赋予学生最宝贵的财富,正是‘终身学习’的能力。”苏婕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