缺乏主体性,孩子就容易焦虑和紧绷|杨子|人格|黄圣依|心理学|亲子关系

点击上方 “晓敏青春说 ” → 点击右角“...” → 点选“设为星标 ★ ”

一个人成年后的反常行为,在他幼年时,都有迹可循。

前段时间,黄圣依和杨子的婚姻,闹得沸沸扬扬:一个长相出众的高知女性,为何甘愿沦为“大爹老公”的附属品?

终于,在新综艺《是妈妈是女儿2》里,网友在黄圣依妈妈身上,找到隐藏多年的残酷真相。

原来,一个缺乏“主体性”的孩子,无论在多么高知的家庭长大,她都摆脱不了焦虑、紧绷和内耗,人生也注定困难重重。

黄圣依和她的“指南针”妈妈

黄圣依家是妥妥的书香门第!

舅父吴敬琏复旦大学毕业,既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,也是国内有名的经济学家。

妈妈邓传理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,以前在《新民晚报》当记者,前几年还出版过书籍。

黄圣依本人呢,天生丽质,从小受到优质教育和艺术熏陶,在演艺事业上,还获过电影界“最佳女主角奖”等重大奖项。

按理说,她本是太多人羡慕的别人的孩子。

但看到《是妈妈是女儿》中,她妈妈和女儿的相处模式后,更多的人恐怕只想逃离。

黄圣依的妈妈邓传理,属于典型的“控制型”人格。

用她的话来说,关于女儿的事,“不接受也得接受,决定权在我。”

所以,黄圣依上大学之前的路,都是妈妈安排好的。

邓传理是记者,会弹钢琴、懂书画、能出书,一心把自己觉得“最正确”的观念,投射到孩子身上。

比如,报舞蹈、钢琴班,读哪所重点中学,全由她一手包办。

幼年的黄圣依是没有一丝话语权的。

可到了高考报志愿,母女俩还是杠上了。

邓传理想让女儿当经济学家,黄圣依却偷偷报了北电。妈妈劝她学播音主持,女儿还是选了表演。

为此,母女俩争吵无数次,这事也成了邓传理心里的一根刺。

除了替孩子规划一生外,控制型人格的另一个特征是:你听我的,我就爱你。

你如果不从,我就泼你冷水,直到你意识到自己的错误。

比如,邓传理虽然相信,“孩子受到的鼓励越多,成功的概率就越大。”

但她却从来不鼓励女儿。

当女儿忍不住反问妈妈,邓传理甚至不屑于正面回答,转头对其他人解释道:

“我闺蜜是中国男排主教练的爱人,隔壁住着上海网球冠军,同学的孩子进入了国际象棋国家队……”

言外之意是:

我们家庭这么好的资源条件,你都没有走我觉得对你最好的道路。你是不可能成功的。我为什么还要鼓励你?

这就是心理学上的“煤气灯效应”。

操控的一方邓传理,总想确保自己的所有决策都是正确的,以此维护自己在亲子关系中的绝对权力和控制。

被操控的另一方黄圣依,因为渴望得到对方的认可,越来越习惯由别人定义她的人生,直到彻底丧失了自我的“主体性”。

说到底,妈妈对女儿的做法肯定是出于爱,但却忘了问问女儿,她的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。

“主体性”被摧毁后

孩子的“主体性”,是指作为独立个体,在精神和人格上拥有自主性,能主导自己的选择和生活,而后习得对自我负责的能力。

与之相对的“客体性”,则是自主意识被剥夺。在他人意志操控下,如同“傀儡”般生活。

长期遭受外界隐形 PUA 的黄圣依,逐渐形成了不断怀疑自我、迎合他人的“客体”人格。

这一影响在她结婚后逐渐暴露出来。

在《再见爱人》中,杨子对黄圣依的做法,已引发群起公愤。

黄圣依呢,最常见的回应却是不做争辩,一笑了之。

一次,杨子给黄圣依挑了一套老气、暗沉的衣服,她先是无奈换上。

其他嘉宾委婉说不合适,黄圣依还替杨子解围。

杨子继续贬低地表示,你平时就没品味,我是好心帮你提升气质,在时尚这块你得好好学。

黄圣依没反驳,只是默默听着,全盘接收。

起初网友以为,这是黄圣依有教养,脾气好。

现在才明白,这些“稳定情绪”的背后,是成长中早就形成的“习得性无助”。

反正反驳也会被否定,表达需求也会被忽视,不如说一句‘好吧’,来快速终结这场对峙。

这种看似 “懂事” 的妥协,本质上是长期被打压后形成的生存策略:用顺从逃避更深的精神伤害。

更让人心疼的,丧失主体性的孩子,不会怀疑自己是否被“不合理对待”,反而怪自己不懂事,满心愧疚。

所以,黄圣依总觉得是自己没听从妈妈最初的安排,没有当好女儿这个角色,也没法拥有幸福的婚姻。

明明是江浙沪高知家庭富养的独生女,却硬生生活成了一个被他人左右的“提线木偶”。

想想都让人唏嘘。

保护好孩子的“主体性”

之前爆火的《哪吒2》中,龙王对儿子敖丙说过这么一句话:

“父王只是想用自己的经验,为你谋个幸福。但现在看来,父辈的经验毕竟是过往,未必全对,你的路还需你去闯。”

谁家父母不盼着孩子少走弯路?

但时代早已更迭,那些曾助我们立足职场的处事哲学,在 AI 爆发的当下或许早已不再适用。

过去屡试不爽的人生规划,放到充满变数的未来,说不定就是束缚孩子的“枷锁”。

其实养孩子就像开车:父母可以提醒路况,但人生的方向盘,得交回到孩子手里。

心理学研究曾证明,从小拥有“主体性”的孩子,成年后更容易展现出有主见、决策果断、行事自信等优势。

如何保护好孩子的“主体性”呢?

一方面,是愿意承认,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。

父母之爱不是把孩子拴在手上,而是主动与孩子分离,让他们离开父母后,也能过得很好。

另一方面,学会倾听与尊重孩子的声音。

别总把孩子的想法当 “小孩子气”。认真听他们说话,尊重他们的选择,让孩子感受到自主、自控的力量。

此外,从小培养孩子的决策能力。

别怕孩子犯错。从小让他们自己做决定,哪怕选错了,也是积累经验,为以后做对选择打下基础。

成为父母,是一场心胸与智慧的修行。

当父母之爱懂得适时退场,孩子的世界才能真正开场。

他们才能在独立而自由的天地间,把人生的剧本写成自己璀璨的模样。

如果孩子厌学、抑郁、沉迷手机价值观偏差、亲子关系紧张…可以添加老师, 我们会第一时间为您答疑解惑~